苏辙和苏轼 苏轼与苏辙的故事及感悟?
千里共婵娟的苏轼、苏辙兄弟
月到十五光明少,人到中年万事休。四十岁的苏轼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新政变法中,被排挤出东京开封,到杭州任地方官。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怨天尤人,苏轼在杭州甩开膀子治理西湖水患,创办救助弱势群体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当代、泽被后世的民心工程。
三年任满,东京开封依然是乱纷纷新党旧政势如水火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格局。他自请朝廷再次流放,条件只有一个:请求委派到离弟弟苏辙近的地方。苏轼总结弟弟:“我少知子由,天资和且清。岂独是吾弟,更是贤友生。”“嗟余寡兄弟,四海一子由。”苏辙感念哥哥:“我初从公,赖以有知。抚我则兄,诲我则师。”
苏轼性情豪爽,洒脱不羁。天然率真出语惊人,难免也会出语伤人。苏辙沉稳拘谨,内敛淡定,他是上帝特意派来守护哥哥的使者。苏辙其实和苏轼一样聪明,他们是同科进士。他们的监考老师给二人的评语:“皆天才,长者明敏尤可爱,然少者谨重,成就或过之。”性格决定苏轼一生坎坷,苏辙的人生则简单平静了许多,苏轼一次次外任、贬谪,苏辙留守家中替他膝下尽孝。兄弟鸿雁传书,谈人生谈诗词。苏辙外圆内方,总是劝哥哥遇事避其锋芒,以求自保。苏轼诗词作品各个时期都有苏辙的影子。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《和子由踏青》,以及后来苏轼遭遇“乌台诗案”,绝望之中写给苏辙的《绝命诗》。
皇恩浩荡,圣眷优荣,苏轼被委派到密州(今诸城)做行政长官,苏辙在济南,相距不算太远。密州是个烂摊子,“岁比不登,盗贼满野,狱讼充斥”,“公私匮乏,民不堪命”。苏轼的政治才华一点都不逊色于他的艺术天分。他扑下身子励精图治,用实践和经验印证嘉佑科举成名的《刑赏忠厚论》中仁政天下的行政管理体系。一年之后,“吏民渐相信,盗贼狱讼颇衰”,成功让苏轼如此快乐,不惑之年,白发反黑,丰神俊雅。
苏轼有闲,也有生活的信心和情趣。他和同事们出城打猎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密州人民万人空巷,与苏轼同乐。他开始怀旧,夜来幽梦,早逝的发妻王弗小轩窗,正梳妆。天人永隔,苏轼肝肠寸断。他更加思念济南的苏辙,中秋到了,皓月银辉,清淡天和,苏轼醉了: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”亲爱的弟弟,一别七年,坎坷沉浮,羁旅漂泊,支撑我的是你的亲情。悲欢离合,阴晴圆缺,见或者不见,你一定要健康、平安。你在,就是我的奇迹,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。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《水调歌头》是苏轼送给苏辙的中秋礼物。无论岁月如何刷新,这首词总被思念置顶。
奇景如幻,其情可感。中年人生,能够互相扶住,彼此把握的是亲情。
苏东坡的弟弟苏辙,也是唐宋8大家之一,文采过人。只不过是苏轼的光芒太过耀眼,人们往往忽视了苏辙。连苏东坡本人都说过:弟弟子由的文采极好,只是文如其人,极为低调。如果说苏轼有夸自己弟弟的嫌疑,那么苏轼的弟子秦观,也曾经感慨:常常听老师说,自己不如弟弟子由,以我看来,的确如此,师叔实在是深藏不露,太低调了!
苏轼与苏辙这对兄弟的深厚兄弟之情,古今罕见,一直为人们歌颂。兄弟俩从小一起读书玩耍,后来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,同中进士,在京城名声大噪,后来又一同参加了宋朝最难的制举考试,同样都榜上有名,连当时的皇帝都连连称赞:我为后代子孙选了两个太平宰相。请看好:是两个,不是一个哦,而且最后官至拜相的只有苏辙一个。可见苏辙虽然年龄更小,但却是同样优秀的。
在此后的人生中,兄弟俩更是互相扶持,携手共进退。1、在仕途上。纵然苏东坡才华横溢,在仕途上他仍然需要由低级而往上升。在仁宗嘉佑六年,也就是1061年,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,签书凤翔府判官,有权联署奏折公文。弟弟子由也被任为商州军事推官。但是父亲苏洵在京为官,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与父亲同住京师,因为无论如何,总不能让老父亲一个人生活,当时,苏母已经离世。23岁的子由就主动辞谢外职不就,此后三年,苏轼在外任官,子由弟弟一直侍奉父亲。直到东坡三年任期满了,第二年(1065年),27岁的苏辙才外放到北方的大名府去做官,他的仕途才真正开始。
相对于,古今中外那许许多多的亲兄弟间,为了争夺家产为了赡养父母为了各种名利,反目成仇。苏辙却在高中进士之后,正是年轻发展事业的时候,为了侍奉父亲,为了成全哥哥主动放弃官职,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动。
治平三年(1066年)四月,苏洵在京师逝世。自然,兄弟两人立即辞去官职,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,把父亲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,在祖坟埋藏。
经过两年三个月的服孝期满,兄弟俩才重新踏上仕途。
可以说苏辙的仕途刚刚开始是不大顺利的,可是由于他内敛沉稳的性格,相对苏轼的大大咧咧,毫无遮拦的大嘴巴,对任何人都无话不说的性格,苏辙的仕途,也就更为平坦。
在兄弟俩的中年,苏轼由于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,祈求外任,而那时事业处于平稳上升期的苏辙想跟随哥哥,就连上四次奏折祈求外放。
在兄弟俩的晚年,苏轼受新党迫害被流放到岭南惠州,海南儋州,而弟弟苏辙因为持相同政见,同样遭受流放,被贬到雷州。
在仕途上,苏辙与苏轼共进退,兄弟之情高于锦绣前程。
2、患难时
在元丰二年,1079年,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发生了一件大事,也就是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因为苏轼平时对自己心中不爽之事,就“如蝇在喉,不吐不快”,这种快人快语的性格,自然让他得罪了不少人。在他吐槽无数次的时候,不良后果就爆发了。纵使他名气再高,没有任何谋反意图,也经不起全国上下许多人对他的诗词上纲上线,找各种莫须有的痕迹。
当皇帝半信半疑顺从这批人的意愿批准逮捕的时候,苏辙早一步得知了消息,他立马派出使者,快马加鞭赶往湖州,通知苏轼让他有心理准备,然后又马上上奏折:
臣早失怙恃,惟兄轼一人,相须为命。……臣欲乞纳在身官,以赎兄轼,非敢望末减其罪,但得免下狱死为幸。——《为兄轼下狱上书》
请求皇帝能够让自己以自身的全部官职换取苏轼性命,免其下狱。但未获批准。
苏轼被捕入狱后,他的全家被苏辙接到身边照顾,苏辙成了两家人的主心骨,一方面四处奔走营救苏轼,另一方面还要安抚家人,有多累可以想象。
苏轼经过了4个多月的狱中生活,侥幸逃过一命,在除夕当天出狱,第2天大年正月初一就被押往黄州。苏辙因为家庭关系,受他牵连,遭受降职的处分,调到筠州(今高安)任酒监,5年内不得升调。苏轼死里逃生,苏辙总算舒了一口气。接下来苏辙连休整的时间也没有,他就得带领着自己的一大家子了,7个女儿,三个儿子,两个女婿,再加上哥哥的家属前往新任所高安。安顿好自己的家人之后,再带着哥哥的家属,去黄州与苏东坡会合。这一趟路程,费时将近5个月,十几个活蹦乱跳的孩子,真够难为苏辙的。
酒监的职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,只相当于国营的一个酒馆经理而已。监酒官的办公室就在一所小破房子里,露风漏雨还摇摇欲坠,俯首便是江边,据苏辙说:“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,余至,其二人者,适皆罢去,事委于一。昼则坐市区鬻盐、沽酒、税豚鱼,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;莫归,筋力疲废,辄昏然就睡,不知夜之既旦。旦则复出营职。”
意思就是说:我白天就坐在市场上处理卖盐、卖酒、交易豚鱼的税收事务,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争尺寸的小利,来尽自己的职责;晚上回来,筋疲力尽,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,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到来。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。
中国封建社会阶级为士农工商,苏辙就由高高在上的士大夫,变成与商人争利的酒监。这里面的落差不可谓不大。
乌台诗案后,哥哥苏轼到了黄州东坡耕地,弟弟苏辙来高安与商人争利,真是一对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。在危难到来的时候,苏辙不是明哲保身,而是以一种牺牲自己的态度去保存哥哥。即使受到牵连,他依然是以一种守护者的身份照料着哥哥的家属。这样的苏辙实在是太暖心了。
3、在经济上。
北宋时期官员的待遇是相当优厚的,可是苏轼很有本事地做到了月月光,因为他的朋友实在太多了,钱都花在了交际应酬上,在做慈善上。万一遇到事情了,急需用钱了怎么办?——向弟弟苏辙借。没有看错,就是向养了10个孩子,经常入不敷出的弟弟苏辙借。
苏轼50岁那年想在江苏常州买房子,钱不够,就从弟弟苏辙那里借了三千贯。要知道,苏辙也是穷得买不起房的,他是到了60多岁,才狠心拿出毕生全部积蓄还卖掉了自己的大部分藏书,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。买房后,他“盎中粟将尽,橐中金亦殚”,于是又自责“我老不自量”。苏辙到了这把年纪才买得起房,其实苏轼是要负很大责任的。请往下看:在苏轼第2次被贬到岭南惠州,他身无分文,连安顿家人的钱也没有,于是就去弟弟苏辙那里借了七千钱,才把家人安顿好。
在惠州,由于心系百姓,帮助当地人建桥,可是他自己又没有钱。于是他就写信动员苏辙捐钱,苏辙也没钱,就动员苏辙的夫人捐出朝廷当年赏赐她的全部金币。苏辙当时可是被流放雷州的,苏轼真是太不见外了!每次看《苏东坡传》看到这里,我都不禁想笑:苏轼难!苏辙也难!当苏辙的夫人也是相当的难啊!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,一个锋芒毕露,一个内敛沉稳。要说长兄如父,在这里是体现不到的,反而是苏辙更像兄长一些,不断地在苏轼身后,负担起全部的琐事。
都说岁月静好,是有人在背后替你负重而行。苏东坡的旷达乐观背后,是站着一个帮忙他收拾烂摊子的弟弟苏辙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