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曲黄河十八弯的来历?
九曲黄河十八弯,这个说法源于黄河上游的弯曲河流。在河套平原上,黄河的曲折性非常明显,形成了很多弯曲的河道。其中,“九曲”和“十八弯”都是形容黄河的弯曲程度。
关于“九曲”,在汉唐时期,人们用“析支”、“河曲”等名称来称呼黄河上游的一些河段。特别是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、贵南、兴海、同德、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,这里黄河以东南、北、西北、西南、东北之流向形成了一个“S”形大湾,即称“拉加-贵德大河湾”。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(公元前60年)曾设置河关县,意为锁河之关(因县地在龙羊峡尾部),故汉代时称这段黄河为“析支河”或“河曲”。唐代时对这段黄河又称为“九曲”。
至于“十八弯”,则是对黄河上游河道弯曲程度的更形象的描述,强调其弯曲之多。
总的来说,“九曲黄河十八弯”这个说法来源于人们对黄河上游河道弯曲程度的观察和描述,是黄河自然特征的形象化表达。
下一篇:漫威中十大神秘事件?




















